苏克萨哈:辅政之光陨落鳌拜权欲黑洞
2025-07-13 01:27:29
“清官”一词的由来及其他
“清官”与“贪官”,一个广受赞誉,一个深受唾弃。“清官”好词语好称呼是怎么来的呢?清,《说文解字》解释为:“清,朗也。澄水之貌。”可见,清的本意是指水清。清与官何时才挂上钩的呢?最早见于史籍记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说,虞翻第六子虞耸“在吴历清官,入晋,除河间相。”
“清官”一词没有出现前,开始是以“循吏”“良吏”“廉吏”等词语称之。司马迁在《史记》中还特意为“循吏”立传,《循吏列传》中记载了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等人的事迹,这些人“奉职循理”“坚直廉正”,他们是有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一批“清官”。
“清官”被固定为公正清廉而被人们广泛传播和宣扬,应该是在宋元时期。这主要归功于民间,大量的话本、讲唱、杂剧等民间文学的繁荣和传播,其中包拯、钱大尹、寇准等一系列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清官形象,屹立于人们的心中,成为向上的阳光和力量,深入人心。
最早被记录下来的那批清官里,孙叔敖的结局在此说一说。孙叔敖受到楚庄王的赏识,被提拔为令尹,表现不错,他辅助庄王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发展生产。孙叔敖的仕途一路飘红,成为位高权重之人,但是他却十分清廉,不藏私蓄,家境较差。他不准儿子继承他的爵位,以至于在他死后,儿子还要自己砍柴养活自己和母亲。
孙叔敖的境遇,后来被他的好友优孟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楚庄王。楚庄王开始的反应并不怎么强烈,优孟又将孙叔敖的事情加工提炼,以优美唱歌的方式进行渲染,就有了“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这种用反语式的提醒,楚庄王才醒悟过来,于是以丰厚的物质奖赏了孙叔敖的儿子。
单说孙叔敖的事,是因为民间有谚语: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孙叔敖的好结局,说明离不开优孟的及时宣扬,这才结出了“好人有好报”的果,否则孙叔敖的儿子和母亲不知道要苦到驴年马月呢!清官受欢迎,还是要善于发现和宣传的。
这儿再说一个事例。东汉有一清官名叫董宣,七十四岁那年死在官任上。光武帝派使者到他家察看,只见董宣的尸体用布被覆盖,竟没有钱买棺材埋葬,只有妻子和儿子相对哭泣。家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几斛大麦和一辆破车。光武帝比楚庄王敏感,当他知道这些情况后,十分感伤地说:“董宣的廉洁,我直到他死后才知道。”董宣的美名永垂青史。
楚庄王与光武帝相距四百年,面对清官,各自的表现,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后者还要胜出前者一筹,这也说明社会总是发展进步的。
历史上的清官,千千万,这儿只举这两个例子,目的是想说另一层意思,就是清官人人爱,需要整个社会来呵护,不能让廉洁奉公的清官吃亏,我们应当宣传他们、爱护他们,让清官“好人有好报”成为现实,而且越快越好,立杆见影。
同时,我们要让贪官污吏永远定格在过街老鼠份上,人人喊打,营造“坏人短命、好人长命”的优质社会环境。这一点,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人人有责,无一例外。(文/蔡驷)(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2025-07-13 01:27:29
2025-07-12 12:21:46
2025-07-12 12:19:31
2025-07-12 12:17:16
2025-07-12 12:15:01
2025-07-12 12:12:46
2025-07-12 12:10:32
2025-07-12 12:08:17
2025-07-12 12:06:02
2025-07-12 12:03:47
2025-07-12 12:01:32
2025-07-12 00:48:05
2025-07-12 00:45:50
2025-07-12 00:43:35
2025-07-12 00:41:20
2025-07-12 00:39:06
2025-07-12 00:36:51
2025-07-12 00:34:36
2025-07-12 00:32:21
2025-07-12 0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