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岛,被上海人遗忘在时光深处的小岛
2025-07-27 13:02:12
汉字的简化!为何一简字一鸣惊人,而二简字却偃旗息鼓呢?
汉字简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一代人不去简化,后人也一定会去简化。几千年来,汉字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充分说明化繁就简的过程。简体中文,宋朝就有了,清朝推动汉字简化,做不到,民国推动,也做不到,繁体字,难写难记,逼的鲁迅先生都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建国后汉字简化,加快了学习,书写的速度,让中国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社会的进步。
有好多繁体字写起来太复杂,也不太容易学习不好记忆。其实有些汉字简化的就很好,有些汉字也没有必要简化。文字的改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汉字是必须得改的,要是不改我们现在还用甲骨文。解放后为扫盲,简化一批汉字,还没多久按理来说不应该着急改,改就改了,用国家力量强行推行也不是不行。可偏偏二简字把好多汉字都改得面目全非,后来还是宣布作废二简字。
现在使用的是1964年的简化字,其实质就是规范并推广了汉字民间简写形式,一简字并未改变人们的认知和书写习惯,所以很快被接受,一简字至今为止也只有100多个生造字,例如仝,砼等。二次简化汉字的目的是准备推行拉丁化,废除汉字,推广拉丁化。所以进行所谓“同音合并”,所有同音字并成一个字,用一个拉丁字母音节表示。
未来都使用电脑打字了,除了上学时期要手写,精简不精简已经无所谓了。只是希望把我们的文化很好的学习传承下去,不要像韩国那样,连自己的史书都看不懂,连自己文化古迹中的文字都看不懂。
汉字的第一次简化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有相当一部分简化字,过去也一直在使用(古人草书)。
二是,那个年代不认识字的人比较多,简不简化对于不认识字的人影响不大,反而让他们识字更容易了。
第二次简化失败的原因跟这两个原因类似;
一是,二简字是一个全新的版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二是,当时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已经习惯了简化字,再让他们放弃已经形成的习惯从头学起是很困难的。
不管什么语言符号,只是一个代码而已。汉语文字和其他民族语言文字,都是一个目的,记录历史,发展现在,面向未来。学过多种语言文字的人可能都知道,最难学最难记最难写的,可能汉字在其中。不管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还是外国语言,越简单越容易被传承、推广和利用,在人类社会地位就越高,对事物的发展推动力就越强。从这个角度看,汉字应该更加简化。
我估计二简字也不是专家坐在办公室里日谋夜算,生造出来的。它也有收集来的途径,减笔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只不过是二简字公布以后,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有的说东,有的说西。也不要说二简字这不好,那不好,它也是根据人们用字的形势编制出来的,如“停”字,当年很多人就用“仃”替代了,这也没错。至于一些人总是在那念叨汉字要保持美,那汉字从第一次简化就破坏了你们所谓的美,但它的的确确是进步。总之,合不了大家的口味,于是后来就废止了这次文字减改,将二简字封存。现在看,既然在人们生活中还有人使用它,也就说明它还有一定的市场,有人还喜欢它,但不管怎样说,现在你使用就成了错别字,就是不规范。二简字之所以停用,还是简的字太多,简的笔划太多,太超前了,以至于大多数人无法适应不愿适应。所以,汉字的简化应因循渐进才好。
应该说,使用汉字的绝大多数人是愿意汉字简化的,学者们顾忌多,但百姓更多是希望笔划减少,简捷明快,省时省力,文字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易学易用。二简费了那么大劲遭废除,是权威们又淡化了文字的基本属性,又要维护汉字的意和形,如果当初按领袖想法改成拼音文字,那一切都相当简单了,谁遗憾都没用。有的二简字民间还在用,汉字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继续简化。
我家附近有一个村子都是戴姓,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现了老子姓“戴”,儿子姓“代”的奇葩现象,经常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想改又改不了。后来政府出面,经请示上级批准,派出所户籍科批准,统一给改过来了。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如窦…豆,傅…付,魏…未,萧…肖,……把老祖宗都给卖了!
以下是网友们对汉字简化的建议;
1,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措施,当时文盲比例基数太多而且年龄偏大。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正常,不能一概而括 ,你现在看以前的很多事情是介于一种上帝视角来评论的 ,可能再过若干年后入也会用这种视角来评论现在的我们。
2,到底暴露出了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就觉得二简字挺好的,当时老师板书的时候写的快多了。有些常用字象“餐”,比划实在太多了。我的家族里就有“肖”姓,从未听说过任何问题。不妨从计算机字库开始,每年简化5个常用字。不过,“蛋”和“展”比划不算多,没必要进一步简化了。
3,个别笔画太多的字确实可以再简化。大规模再简化则没必要。我小学三年级开始用二简字(77年,当时强制用,不用算错字),到初一时换了学校再逐渐停用,估计用了5年以上。二简为什么没有保留下来,恰恰是因为使用的时间太短,人们都还没有适应就夭折了,这跟要人们改变一个习惯一样。如果汉字还一直停留在它原始的象形意义上,并且为此津津乐道,汉字永远不会有发展,并且还会限制束缚固化国人的思维。
4,我不反对简化汉字,但反对毫无道理的为简化而简化。如无“心"的“爱"、无“手"的"釆"、无“思"的"虑”、无“言”的“夸“等等。需要简化但不是无限制的。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造字是很科学的。简到无品位那不是汉字。
5,我六零后,上初中时学过简化字,但没学多久学校就不让学了,废了。不学是对的,不能把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都废除,中国字是根据意思来的,不能因为方便就简的没有原意了,图省事学英语,26个字母,48个音素搞定。
6,就文字的工具价值而言,有便利性和功能性两大要素。简便性包括笔画简洁和成字的规律规则;功能性包括表音表义的能力。二简字过于偏向于笔画的简便,忽视了表音表义的功能性,所以导致失败。二简字虽然被终止,但流毒仍在,当下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把笔画减省当成汉字改革的唯一准则。而单纯的拼音化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用最简单的拼音法,把汉字的音表达出来就算完成汉字改革了,事实证明,这种简单粗暴而肤浅的做法,失败是必然的。
7,繁体字影响了向世界推广的难度,也影响了工作的效率。现在用的很多简化字,还是得到广泛的认可。有的确实好用。如大写“圆”改为“元”,大写“貳”改为“贰”也没有失去原有的含义。特别是对一些难写的地名,姓氏,可以改革或统一。如“浛洸”可改为“含光”。这些基本得到广泛的认可。
8,小学生学语文90%精力是学认字写字,大学生也不能完全认识读准,哪有时间去思考。,那些整天叫嚣保留传统的,就不应该用手机,应该拿个竹片用小刀刻,那才最正宗。汉字改革创新,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紧急,必须真正有头脑的人来做,不能让所谓专家主导。
9,二简字的来源及在社会上交流之甚讲得太浅,实际上是扫盲(佔人口总数大多数是不识字或极少识字的)中的后遗症!也可以说是副产品,很多老人经历过那段日子!我的态度也与国家的相同:继续支持使用一简字,反对和不使用二简字。很多社会上或信件交往中流行的不规范字坚决不使用!
2025-07-27 13:02:12
2025-07-27 12:59:57
2025-07-27 12:57:42
2025-07-26 10:27:27
2025-07-26 10:25:12
2025-07-26 10:22:58
2025-07-26 10:20:43
2025-07-26 10:18:28
2025-07-26 10:16:14
2025-07-26 10:13:58
2025-07-26 10:11:44
2025-07-26 10:09:29
2025-07-26 10:07:14
2025-07-25 22:09:39
2025-07-25 22:07:24
2025-07-25 22:05:09
2025-07-25 22:02:55
2025-07-25 22:00:40
2025-07-25 21:58:25
2025-07-25 21: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