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行其道的平价餐饮,如何摸着瑞幸咖啡们过河?
2025-09-29 03:33:17
北师大教授康震:解读古诗词、现场写诗频翻车,真的是沽名钓誉?
高校教授,现为北师大副校长的康震,自2005年起,就在央视节目中主讲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还在多个文化节目中担任点评嘉宾。每次解读诗词,他总是用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的言语,向观众传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可正是这样一位圈粉无数的高知分子,却因为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一首不合格的七言律诗,一次对杜甫诗作《石壕吏》的错误解读,从此备受质疑,名声一落千丈。
康震算是跌落神坛了吗?他的功与过,又该怎样评估?
1970年3月,康震出生于陕西绥德,他虽然不长于此地,可那片黄土高坡,曾经孕育着他的父祖辈。康爷爷是一位地道的老农民,一辈子都在为改善家庭条件而奋斗,他自己目不识丁,教出的子女却足以组成书香家庭。
康老爷子幼年时曾为王姓地主家放羊,恰逢王家开办冬学,他得以站在教室窗前,偷偷听教书先生讲课。短暂的几节课,很难让他学有所成,但足以让老爷子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他育有7个子女,在那个吃饱穿暖都异常艰难的年代,老爷子一视同仁,坚持让每个孩子都读书。在康家其他人看着,他这样无疑是“自断后路”,他们劝康爷爷,“你那么多儿子,总要留一个在身边吧?女儿以后还是人家的人,读书有什么用?你这样做,老了会遭罪!”
从老一辈思想来看,他们说的不无道理,可老爷子也很坚定,他还是把所有儿女,培养成人民教师、高校教授、部队干部等人才。这位把康家变为书香家庭的引路人,对后辈持续产生着影响。
康震在3岁以前,都与爷爷奶奶一同呆在绥德,老人的教诲加上所在的黄土地特性,让他的性格,活泼中带着几分豪情。当时的康父,在陕师大工作,康母在长安那边的中学工作,夫妻俩只能分居两地。
康震一直跟在母亲身边,他的童年,少不了当地孩子喜欢的打土仗、过家家和摘槐花。除此之外,他还十分好学,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上街看到标语,都会指着上面的字,询问父母其中的含义。
康家父母,常常会利用周末见面,其中免不了会坐公交车,在长安一处经停地,开有一家书店,那是康震最喜欢的地方。还不怎么会识字时,他在里面阅读小人书和连环画,等到再大些,就开始自己寻找感兴趣的书籍阅读。
度过童年时期,他初中就读于陕师大附中,那段读书时光,引导着他寻求人生方向和理想。在里面上学的孩子,多是教师子女,平时最喜欢“攀比”的,是谁书读得多,谁的作文写得出彩。
这群初高中学生,还很喜欢思考和讨论问题,家事国事天下事,拥有理想主义激情的他们事事关心。康震在浓郁学风的影响下,逐渐对文学及哲学产生更大兴趣,并开始系统性学习相关知识。
家庭、天赋和兴趣的加成,让康震一举考上陕师大,并在其中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学校文学研究所工作时,他在老师霍松林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从进入高校到成为博士,他仅花费9年。
学成之后,康震先是南师大的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后进入我国语言文学学科重镇北师大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毫无疑问,他很适合当高校教师,工作不过4年,就担任学院副院长,38岁就被评为教授。
至于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荣誉,在康震的人生履历中,算不上最醒目的存在。国家和省部级教研相关奖项,他获得过多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近百篇,出版的著作和教材多达20多部。
给学生上课,从事文学文化方面的教研工作,处理学校行政事务,耗费着康震的大半精力,可即使再忙碌,他也不忘向大众展示文化的魅力。
古典诗词,跨越千百年时光,出现在现代人面前,其中的古风古韵,投射着作者的精神世界,诗化着世间万事万物,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缩影。古典虽美,却需要人去诠释,去传播普及,康震之后的行为,正是将它当成重要任务。
2005年,他开始站上《百家讲坛》的舞台,讲诗仙、讲诗圣,讲唐宋八大家等等。在超百集的专题讲座中,他把文人墨客的浪漫与理想,解读为别具一格的当代语言。
隔着电视屏幕,康震的神采飞扬与妙语连珠,幽默风趣和博览古今,令无数观众深深折服。如果说,那时的他还不算广为人知,那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开播,可以说是让这位文化学者“一炮而红”。
康震在许多央视出品的文化节目中,都有担任点评嘉宾和文化顾问。他从沿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江南文化,讲李白与长江的关系,解析“多情却被无情恼”表达的是苏东坡的一腔抱负,而不是情诗。
他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能随口说出在场嘉宾的名字,来自于《周易》的哪句话。无论是对作者和诗句的深刻解读,还是对参赛选手的精彩点评,都展现着康震的独特风格,也正是如此,他被各大官方广为宣传,其名号可说是打响大江南北。
看到康震,就让人想到,诗词带给人的自信与强大,随着节目的播出,他的确做到了弘扬古典文化。但古风是有盛行的趋势,他作为功臣,却处在跌落神坛的边缘。
众所周知,七言律诗对格律的要求尤为严格,必须按照平仄去写。但康震在节目中诗兴大发所作的七律,文采和韵脚没有问题,在平仄方面却漏洞百出。
其中的首联,上句为“仄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却是“平仄平平平平平”,而非“平仄平平平仄平”。他所使用的,是最忌讳的三平调,这让诗句的抑扬顿挫被忽略,读起来如同一潭死水。
他还用“巨厦”对“千秋”,用“雪迎”对“学府”,让诗句中的对仗,仿佛成为笑话,在内行人看来,这最多算个打油诗。
当然,诗人实属少数,更别说能作出千古绝唱的那些,康震主要研究的是诗词内涵,对于创作方面,却未必精通。犯这样的错误,只能说是不擅长,还不足以证明他学艺不精。
许多人也能明白这个道理,还有不少人主动下场帮忙解释。这次过错没有真正影响到康震,真正让其有跌落神坛迹象的,是他对《山行》和《石壕吏》的解读。
《山行》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坐”,自学生学习时,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和老师强调的重点,都表明它不是“坐下”的意思,其意思为“因为”。
这个小学三年级就学过的知识,在节目中的康震却完全忘记,他认为“坐”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坐下”。那期节目一播出,立刻有唐诗专家予以批评,说该节目专家水平良莠不齐,任意解读诗词。
“坐”在古代有多重意思,可以解释为“坐”“座”“连坐”“因为”等等。“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为“因为”,是最普遍的解释,从标准答案来看,康震的确犯有错误。
而他所出的错,还不止在公开亮相的舞台上,在一次内部演讲中,他对《石壕吏》的独特解读,让其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作为杜甫诗作“三吏三别”其中一首,《石壕吏》整句诗的含义,多数人都知晓。
诗中所讲,大概就是处于战乱的一户普通农户,青壮年全去当兵,家中只有妇孺老人,其中的老头为了不被抓壮丁,先一步翻墙逃跑,余下老妪跟官吏周旋,最后为了交差,老妇人被这些人带走。
无论是其中故事、时代背景,还是诗人个人品性,杜甫想要控诉的,都是战争的残酷和身处该环境下的百姓,苦不堪言的状态和心情。但在康震口中,这位老妪成了一名奋勇献身的爱国之士,这样的解读,好像有违诗圣本意。
但除此之外,关于《石壕吏》还有一种观点。当时的杜甫属于唐朝的低级官员,结合他的身份和所写的另外几首诗,可看出来,他很有可能支持征兵的行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康震的解读不算错误。
无论内容错误与否,相关视频一流传出来,他本人依旧备受网友和教授学者的抨击。什么“不要脸的文盲”,“帝制复辟者”等罪名,都有人往他身上安。
更有教授拿郭沫若举例,公开抨击他曲解古诗是“不知道在侮辱谁的智商”。就连一向推崇康震的媒体,都有不少痛批他“哗众取宠”“逆向解读”。
文学向来是有莫大争议的领域,文人之间“掐架”也很正常,至于康震因为频频出错,或者说是“创新”解读,受到抨击,他本人的事业不会受太大影响,只是在名声方面,较以前的“一致好评”相比,两极分化肯定更加严重。
2025-09-29 03:33:17
2025-09-27 22:44:55
2025-09-27 22:42:40
2025-09-27 22:40:26
2025-09-27 22:35:56
2025-09-27 22:33:42
2025-09-27 22:31:27
2025-09-27 22:29:12
2025-09-27 22:26:57
2025-09-27 15:37:59
2025-09-27 15:35:44
2025-09-27 15:33:30
2025-09-27 15:31:15
2025-09-27 15:29:00
2025-09-27 15:26:45
2025-09-27 15:24:31
2025-09-27 15:22:16
2025-09-27 1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