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脸直播冲上热搜,如今面临6亿违约金?小团团为何要无限期停播
2025-04-25 16:55:40
再见,蒲黄榆!终于等到了……
部分图片来源:新浪微博,作者见图片水印,感谢图片作者的辛苦付出。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12月18日,丰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丰台区蒲黄榆一里、四里危改项目预签住宅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的通知》,而自12月19日起,蒲黄榆一里、四里危改项目启动了预签约工作,预签约期为30天。
通知显示,蒲黄榆一里、四里危改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改建征询、暂停办理事项公示、入户调查结果公示、征收补偿方案征询等工作,并已于19日上午8:30分正式开始预签约工作。预签约期从19日8:30起,至2021年1月18日24:00止,共30天。在预签约期内,预签约征收补偿协议的总比例达到99%(含),且回迁房地块达到100%时,视为达到预签约生效条件。
蒲黄榆一里四至范围是东至蒲黄榆路,南至蒲黄榆一巷,西至北京特殊教育学院,北至丰台区职高学校,蒲黄榆四里四至范围是东至蒲黄榆四里路12、13、19号楼,南至蒲黄榆四巷一号楼,西至小马路与东城区交界,北至蒲黄榆小学。
征收补偿方式中,住宅房屋可以从货币补偿、房屋产权调换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其中房屋产权调换包括原地安置房屋产权调换和异地安置房屋产权调换,异地安置房屋房源包括南庭新苑、阳光星苑和华润花香苑。
耗时绵长,历经几年等待的蒲黄榆危改项目有了眉目,可喜可贺。预祝老住户们在合理的安置政策下早迁新居。
作为家住蒲黄榆隔壁不远的小北而言,蒲黄榆算是经常路过 ,可却谈不上多熟悉的地方,相对北京很多名声在外的地界儿,蒲黄榆似乎不显山,不露水的。当然,这也只是表面上!
蒲黄榆
大家渊源 很接地气
蒲黄榆,曾是北京市档案馆的所在地,这里存留年代最早的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档案。清代档案有诰命、奏折、执照、房地契及治理永定河道等方面的档案。
民国初期及北洋、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历届北京政权机关、党派团体、军警宪特、公私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较为详尽。
不过随着新馆址在南磨房建起,蒲黄榆老档案馆停止对外开放,这也就成了老黄历了。
此外,小北翻阅了一些资料才了解到,蒲黄榆还和一位文学大家曾经千丝万缕,他便是汪曾祺。
在1983年到1996年间,汪曾祺先生和家人曾一直居住于“蒲黄榆路9号楼”,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衰年变法”期最好的文章,多出自蒲黄榆路9号楼里的一个格子间“书房”内。
汪曾祺老人
汪曾祺先生在蒲黄榆生活、写作,被家人、朋友、街坊亲切地称为“老头儿”。他自己也自称是用“平平常常”表现“世间小儿女”。
2016年再版重出的《榆树村杂记》,和《蒲桥集》是汪曾祺先生仅有的以蒲黄榆为题的两部自编文集。说到这里,便要讲讲这蒲黄榆的来历了。
据说当年,戏剧家曹禺先生打电话给汪曾祺,说你住的那个地方怎么会叫“捕黄鱼”呢?在北京难道还能捕到黄鱼?汪先生随即就做了一番考证,并写成了文章,原来蒲黄榆是把东蒲桥、黄土坑、榆树村三个地名各取其一个字拼合而成的。
其实,蒲黄榆起初不是地名,而是一个单位名称。1954年,丰台的蒲庄、黄土坑、榆树村组成合作社,得起个名。
后来有人提议干脆取蒲庄、黄土坑、榆树村这三个村的字头,叫蒲黄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整个方庄地区、十几个小村都合并为一个大的合作社,还叫蒲黄榆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么看汪曾祺先生的考证基本靠谱,而如今的整个方庄,更是曾经都属于蒲黄榆地区。
蒲黄榆方庄社区
昔日富人区的那些事
上世纪80年代初,首都北京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的住房非常紧缺,北京也缺少一个能够体现首都地位的大型住宅区。
于是,夹在东南二环和东南三环之间的蒲黄榆进入到了相关部门的视野当中,这里位于丰台区东端,东接朝阳区,南通东铁匠营,西连木樨园,北临老崇文区,在当时看来距离市区不算远也谈不上近。
1984年8月23日,按照国务院对全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市领导决定以丰台区南苑乡蒲黄榆大队方庄为中心,统建一个规模最大、现代化设施标准最高的城市住宅区。
方庄住宅区的设计,融合了伦敦哈罗新镇、巴黎德方丝等国外代表性住宅的优点,它以“十”字路为界,以“古城群星”为点,打造“芳古园”、“芳群园”、“芳城园”、“芳星园”4个花园式小区。
连接4个园的是一条30米宽的环路,环路的4个角又有呈放射状的支路和环路,它们把4个园分为13个组团。住宅区建筑高层塔式与底层住宅相结合、高层楼和多层板楼互搭配,打破了大多建筑“火柴盒”“豆腐块”形象。
蒲黄榆方庄社区
尽善尽美的配套设施
时至今日,房产开发时配套建设往往滞后,但方庄一带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于开发基调是要建成北京最好的小区,因此当时的建设是按“市政先行”的原则,边开发边做配套,包括:
先后建成了方庄北边界的南二环东路、东侧的方庄路,改造了西边界的蒲黄榆路和南边界的南三环东路。
东侧有变电站、大型公共汽车站及消防队驻地;西南建了一个10万门的电话局;东南方南三环以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供热厂。
这些市政设施不仅服务于方庄住宅区,同时也满足了方庄周边地区的需要,极大地缓解了过去东南区市政配套不足的情况。
蒲黄榆方庄社区
“亚洲之最”的社区之星
1998年6月,“古、城、群、星”4个住宅园全部竣工,方庄一举成为了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住宅区。
其中,芳城园、芳星园,居住的都是来自外贸部、外交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公安部、中国四大银行,以及北京市政府的国家机关人员。
西南部的芳群园、芳古园,居民主要来在征地中由农民转成居民的蒲黄榆大队、成寿寺大队的居民,以及其他地方的拆迁安置居民。
建成后的方庄社区成为了京城最早对个人销售商品房,并对港澳和外籍人士售房的住宅区,更是成为了首都对外开放的窗口。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00多位外国元首曾慕名来访,规格之高,人数之多,创北京记录。
巴勒斯坦原领导人阿拉法特在方庄逛了一圈后,兴奋地对陪同人员说:“我们建国后,一定要建造像中国这样模式的社区。”
蒲黄榆方庄社区
曾上演过的“明星制造”
方庄的诞生顿时让北京的商品房市场火爆了起来,一个段子至今流传着:90年代,一位台湾老板来到北京,问哪里的房子最好,结果就被直接带到了方庄。
张国立、刘晓庆、大山、那英和宋丹丹等都曾经在方庄生活过;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就是在芳星园拍摄的,留下那句经典台词:“安红,我想你,我想你想的想睡觉......."
可见,当年行走在方庄,遇见个把明星还真不算新鲜事儿。
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对于小北和家人而言,去蒲黄榆更多的是在5号线换乘14号线回家;
或者是周末去这里的物美超市大卖场采购特价产品;
或者是带着孩子来参加这里为数众多的早教或者早培班;
亦或是去那家叫做金明姬的街边烤肉店吃顿性价比极高的延吉风味烤肉,对了,这家店的小料太有特色了,瓜子仁儿随便吃。
蒲黄榆的腾退或许对当地原著居民意味着远迁,对于小北等路人而言则可能意味着更多,因为时不常的还会经常路过这里,经常到这里逛吃,希望蒲黄榆的一切能越来越好!
最爱大北京整理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5-04-25 16:55:40
2025-04-25 16:53:26
2025-04-25 11:05:12
2025-04-25 11:02:57
2025-04-25 11:00:42
2025-04-25 05:04:27
2025-04-25 05:02:12
2025-04-24 15:28:03
2025-04-24 15:25:48
2025-04-24 15:23:33
2025-04-24 15:21:19
2025-04-24 15:19:04
2025-04-24 15:16:50
2025-04-24 15:14:35
2025-04-24 15:12:21
2025-04-24 15:07:51
2025-04-24 08:46:41
2025-04-24 08:44:26
2025-04-24 08: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