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大缺德事”,人们干了几百年还乐在其中,现在依旧有人干
2025-08-16 01:16:09
战功赫赫而又自命不凡的汉王朱高煦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的谋反叛乱事件,这些事件大多都以失败告终,而且统治者对阴谋发动谋反事件的参与者通常都很残忍,不要说确实有参与叛乱的,只要是有嫌疑的,统治者都不会轻易放过。但是明朝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谋反之心举国尽知,但是皇帝却对他格外恩宠,不仅不杀他,而且对他言听计从。这个人就是明成祖第二个儿子朱高煦,那明朝皇帝为什么这么容忍怀有不臣之心的朱高煦呢?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恩怨?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生性残忍暴躁、不学无术。据说明太祖还在位的时候,曾经让皇室未成年的子弟都入宫学习,年仅七岁的朱高煦因此得以进宫。
那时的朱高煦虽然年纪尚小,但是顽劣的本性就已经显露无疑,有一次他打骂兄弟、撕毁书本的时候刚好被明成祖看到,朱元璋很不高兴,勒令朱棣好好管教,因此明成祖对他很厌恶。
(图一:朱高煦画像)
成年后的朱高煦更加顽劣,他做事随心所欲,不懂得尊重别人。朱高煦的哥哥是朱高炽,他是燕王朱棣名正言顺的世子。据史书记载,朱高炽体型肥胖、为人胆小怯懦,朱高煦很看不起他,经常捉弄嘲笑他。
相传,有一次朱高炽和朱高煦一同前往皇陵祭拜,途中朱高炽不慎摔倒,极其狼狈,朱高煦看到后立即哈哈大笑,嘲讽的说到:"你摔倒了给大家示警,这样我们大家都不会摔倒了"。
后来朱高煦辜负皇恩,起兵造反,因为与中央朝廷的势力悬殊,他很快就被打败了。被关在大牢里的朱高煦还是死性不改,虽然他嘴上请求皇帝原谅他,但是私下却总想着羞辱皇帝。据说皇帝去监狱里看望他,他还故意伸腿绊倒皇帝,皇帝很生气,下令将他活活烤死。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朱高煦的父亲燕王朱棣发动叛乱,因为朱高炽是朱棣的世子,所以他被朱棣留在了北平主持大局,而朱高煦被朱棣带在身边一同带兵作战。
平时顽劣的朱高煦在战场上却大放光彩,他作战机智勇敢,有勇有谋,因此,燕王朱棣经常派他担任军队的先锋将军。
(图二: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战场上的朱高煦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展现了极高的军事天赋和才能,燕王朱棣对他刮目相看,经常当着手下的将领夸奖他,说他是众多儿子中最像自己的一个。战争前期,燕王朱棣吃过很多败仗,因为朝廷实力要远比他们强,所以战争局势一度变得异常艰难。朱棣多次在战场上险些丧命,有几次还是多亏了朱高煦很难脱险。
史书记载,有一次燕王朱棣带领的主力部队在东昌遇到朝廷军队的伏击,朱棣浴血苦战几个小时,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幸亏朱高煦带领援军及时赶到这才救出了朱棣。还有一次,燕王带领着部队在浦子口与朝廷军队对决,燕军不敌,又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朱棣大喜,对朱高煦说:"我以精疲力竭,虎儿代我继续杀敌"。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这才让朱棣后来对朱高煦格外宽容。
后来燕王成功篡位当了皇帝,朝廷君臣商议立储君的事,有部分朱高煦的党羽力请明成祖立朱高煦为太子。明成祖心里也想立朱高煦,但是世子朱高炽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按道理他理应是太子,再加上朱高煦平日行为不检点,有过很多过失。这下让皇帝很是为难,太子之位因此久久空置。
(图三:处死朱高煦的铜鼎)
后来,一个大臣说了一句话让明成祖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他对皇帝说:"这件事情不应该有任何争议,世子是太祖钦定的陛下您的继承人,您不立他为太子除非是想让今后皇位继承都不遵守规矩"。明成祖觉得很有道理。
(图四:影视剧中的汉王)
就这样,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而朱高煦被立为汉王,封地远在云南。朱高煦得知后,当众说到:"我犯了什么罪,要把我赶到那么偏远的地方?"他拒不就职。明成祖催促他,他上疏请求留在京城。皇帝拿他没办法只能暂时答应。后来明成祖将他的封地改在并不偏远的青州,他仍然拒不就封,皇帝由此怀疑他阴谋夺位,遂多次严辞督促他前往封地。
朱高煦仗着皇帝的恩宠胆大妄为,多次公开自比唐太宗,还擅用按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器具。他还集结一批兵士作为自己的护卫,他们乘着明成祖不再京城胡作非为,犯下几十种罪行。
后来明成祖回到京城,他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下令逮捕朱高煦,并准备将他废为庶民。最后还是太子朱高炽求情汉王才逃过处罚。
逃过一劫的朱高煦不得不前往封地,但是他心存怨恨,明目张胆的在封地策划谋反。后来明成祖病逝,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仁宗对待朱高煦真的是好的没话说,他不仅不记恨朱高煦曾经对自己的嘲笑以及他的谋反之心,而且对他非常恩宠,赏赐给他很多财宝,增加了他的俸禄,还将他的儿子们都封为郡王。
(图五:朱高煦被处死的遗址)
不久明仁宗就病逝了,他的儿子明宣宗即位。明宣宗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他对朱高煦这个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也是非常宽厚仁慈。据说,当时只要是汉王的奏章明宣宗无不照办,而这反而让汉王觉得皇帝软弱可欺。
不久朱高煦就发动兵变,明宣宗多次劝降无果后御驾亲征,汉王最终投降。即使这样皇帝原本也不打算杀他,皇帝把很多上疏要求处死汉王的奏章给朱高炽看,告诫他要安分守己,后来他故意羞辱皇帝,这才被残忍处死。
为人处事最大的忌讳就是不知天高地厚,朱高煦用他的一生来向后人阐明这个道理。皇帝对他一再宽容,他却不知好歹,狂妄自大,藐视皇权,最终下场凄惨。据说朱高煦被极其残忍的方法处死,明宣宗下令将一口铜鼎压在他的身上,然后在铜鼎内烧火,朱高煦被活活给烫死了。
2025-08-16 01:16:09
2025-08-16 01:13:54
2025-08-16 01:11:39
2025-08-16 01:09:24
2025-08-16 01:07:09
2025-08-16 01:04:54
2025-08-16 01:02:39
2025-08-16 01:00:24
2025-08-16 00:58:09
2025-08-16 00:55:54
2025-08-15 13:17:03
2025-08-15 13:14:48
2025-08-15 13:12:33
2025-08-15 13:10:18
2025-08-15 13:08:03
2025-08-15 13:05:48
2025-08-15 13:03:33
2025-08-15 13:01:18
2025-08-15 12:59:03
2025-08-15 12: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