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2025-11-16 17:38:57
上将是什么级别,浪琴海军上将是什么级别的表?
海军上将系列归属的浪琴属于中档手表。同等档次的手表包括:梅花,依波路,天梭,英纳格,浪琴,迪沃斯,百来苏蒂,汉米尔顿,瑞宝,摩凡陀,雷蒙威,瑞士军表,天美时,美度,赫柏林,时度,摩纹,名爵,查梅斯,西铁城,Zeitwinkel,爱宝时,雷达,波尔,雪铁纳,豪利时,科因沃奇

说一下标准的军衔(贴近国际)二战时期
上将分为三级: 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
二级上将是一般的上将,它对应的职务可以是战区司令、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整编军军长、整编师师长…
一级上将比二级上将高一个级别,它对应的职务可以是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军政部长…
特级上将比一级上将高一个级别,一般只有国家军事最高统帅才能佩戴。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一套对应的军衔制度。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军衔制度,共分为六等,分别是将、校、尉、准尉、军士和士兵,未设立元帅军衔。
当时的将官共分为五级,分别是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这套军衔制度也与美国的军衔制度颇为相似,特级上将对应美国五星上将,一级上将对应美国四星上将,以此类推。

(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
尽管这套军衔制度看起来十分完备,但在抗战中,有不少将军却是“中将加上将”这样的奇葩军衔,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中将加上将”,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一阶军衔,其全称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单来说,就是让中将拥有上将的职权,但并不予以授星,薪俸也是按照中将的最高标准来给。
那么,既然让中将得到了上将的权力,为什么不直接授予上将衔,反而还那么麻烦地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将加上将衔”呢?
实际上,国民政府在1935年就颁布了铨叙条例,该条例特别规定,陆军上将的名额有限,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都不能再扩编。从铨叙条例的安排来看,陆军特级上将有1人,一级上将8人,二级上将12人,共计22个名额。
当时的具体分配情况是这样的:
特级上将:蒋中正。一级上将:冯玉祥、何应钦、张学良、陈绍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阎锡山。二级上将则是包括了白崇禧、刘湘、顾祝同等在内共12人。

(一级上将何应钦)
对于军人来说,想要晋升就必须得积累战功,一步步向上爬。虽然在抗战中有不少二级上将都拥有了足够晋升的战功,但由于国民政府限定死了名额,因此这些人只能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一级上将之中有人去世,才能够取得晋升的机会。
比如白崇禧,就是在一级上将朱培德病故之后,才补位晋升成功。
但对于国民政府来说,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并不平静,再加上占据东北的日本人也渐渐表现出了入侵的态势,上将名额开始显得有些不太够,而且国军部队中不少将领都已经有了晋升资格,却苦于名额限定,迟迟不能得到晋升。因此在多重压力下,国民政府于1936年补充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创造出了“中将加上将”这一特殊军衔。
在条例出台之后,国民政府就立即拟定了一批获得“中将加上将”的将军名单,他们包括:陈诚、张治中、卫立煌、薛岳、钱大钧、张发奎等人。

(一级上将白崇禧)
而国民政府之所以向他们授衔,实际上是在向他们传达一个信息:你们几位的战功、资历实际上早就已经够得上上将了,但由于政策原因,只能暂时授予你们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军衔,一旦上将位置出现空缺,你们就是优先替补的将军。
国民政府在逃往台湾之前,共将该军衔授予了55名将军。到了台湾之后才停止了授衔。虽然听起来是类似于“准上将”这么一个意思,但不少人始终觉得是拿着中将工资,操着上将的心,并不愿佩带这个特殊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刘湘在1938年死后也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虽然国民政府的上将名单有着名义上的人数限制,但死去的将军被追授为上将衔,却是不受到影响的。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史》)
2025-11-16 17:38:57
2025-11-16 17:36:43
2025-11-16 17:34:28
2025-11-16 17:32:13
2025-11-16 17:29:58
2025-11-16 17:27:43
2025-11-16 17:25:29
2025-11-16 17:23:14
2025-11-16 17:20:59
2025-11-16 17:18:44
2025-11-16 03:07:16
2025-11-16 03:05:01
2025-11-16 03:02:47
2025-11-16 03:00:32
2025-11-16 02:58:17
2025-11-16 02:56:02
2025-11-16 02:53:47
2025-11-14 01:59:23
2025-11-14 01:57:08
2025-11-14 01: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