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奇才”包文婧
2025-04-25 22:47:42
韩侂胄,忠于为国,缪于为身,一代铁血宰相,竟落得个函首畀金
韩侂胄(tuō zhòu)(1152年-1207年),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是南宋赫赫有名的铁血宰相,为岳飞昭雪,削秦桧王爵,开禧北伐失败后,竟被南宋朝廷悄然摘了脑袋,送去金国换来继续苟且偷安,南宋也因此断了脊梁!
他是北宋名臣韩琦的曾孙,父亲韩诚,官至宝宁军承宣使,母亲为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侄孙女是当时宋宁宗恭淑皇后,这么一看,高能家庭啊,但坏在蒙恩荫出身武将,以至于他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和认同。
说到韩琦,倒是有一个历史典故:
韩琦,在治军定州时,曾将因贪杯而贻误公务的,名将狄青部下焦用处斩,狄青甚至亲自说情,不被同意,并留下一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的名言!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估计韩琦,绝想不到100年后,自己的曾孙竟因并非科举出身,而被士大夫唾弃。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与宗室赵汝愚等人拥立宋宁宗赵扩即位,以“翼戴之功”,官至宰相,他是南宋宰相,也是权臣和外戚。
北宋:
那是名相辈出啊,比方说:赵普,寇准,王安石,韩琦,富弼等;北宋,不是没有名将,比方说:郭守文,李继龙,呼延庆,杨业,高君宝,种师道等等,但是岳飞,韩世忠名气更大,这么一对比就显得北宋名将不出名了。
南宋:
有名的宰相:李纲,秦桧,汪伯彦,汤思退,吕颐浩,贾似道,史弥远等等;南宋名将,比方说:吴玠,刘锜,虞允文,岳飞,韩世忠等。
南宋的宰相,整体来看,是坏得多,难道就没有好的吗?
有啊,一代铁血宰相韩侂胄,就是其中的代表,继承曾祖父遗志的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北伐,为众多名将平反昭雪,禁绝程朱理学,朱熹,被针对打击的怀疑人生,但他死后,北宋就断了脊梁骨。
他这个人挺有意思的,咱们来看他的二三事:
也称宋光宗内禅,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太上皇宋孝宗歇菜,宋光宗,这人脑子缺根筋,因为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咋地,就托病拒绝主持他老子的丧礼,朝野内外因此议论纷纷。
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与韩侂胄、殿帅郭杲等人秘密谋议,决定发动一次宫廷政变,迫使宋光宗退位,拥立皇子赵扩为皇帝。
当时呢,太皇太后还在呢,韩侂胄,是吴太后的外甥,这活儿就落在了他的头上,当时的枢密使赵汝愚,就以宋光宗在曾在奏章中批示过:历事岁久,念欲退闲,这个八个字为由头,说光宗有退位的意思。
当年的7月,吴太后在孝宗灵前垂帘,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宣布宋光宗退位,由太子赵扩继位,是为宋宁宗,立韩侂胄的侄女为皇后。
禅让,在高孝光宁四个朝廷,发生过3次,前面的2次内禅,多少还要点脸面,这次的内禅性质最为恶劣,就是红果果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事儿到了这,可还不算完。赵汝愚,也是有从龙之功的,这货也是个逗比儿童,好好过日子不好吗,非得想权力最大化,以“外戚不可言功”为理由,对韩侂胄开始了穷追猛打。
敢于发动政变的猛人,就没有一个是怕事的,韩侂胄的反击,快准狠:
第一步,把持了言路,御使这个职位,在朝廷一般就是喷子作用,相当于喉舌,喷天喷地狠起来连自己都喷;
第二步,以“以宗室之亲担任宰相,不利于社稷安靖。”为由头,把赵汝愚给废了,随后13年里权利达到了巅峰。
在南宋时期,对岳飞和秦桧的评价,一直是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的焦点,而朝廷给死者加的谥号和封号,也是朝廷政治动向的风向标。
孝宗初年,岳飞官复原职,在公元1179年,加谥号武穆,当时的太上皇是赵构,所以没有清算秦桧的罪行。
在公元1204年,韩侂胄主持政事,追封岳飞为鄂王,秦桧这老贼,是在岳飞死后14年之后,寿终正寝的,宋高宗加封他为申王,谥号忠献。
在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宁宗和韩侂胄,削去秦桧的王爵,并且,把他的谥号改为谬丑,并且制词: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一时之间,人人都在传诵,大快人心,南宋朝廷大获民心。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投降派和朝廷妥协势力的一个沉重打击,同时,也为北伐抗战,做足了舆论。
从公元1195年开始,前后历时6年之久,这是一次南宋重大的政治事件,也被叫做伪学逆党之禁,这场政治活动,发起的目的,就是因为韩侂胄,得不到士大夫支持,发起的一次党派之争,然鹅,他猜到了开头,却猜不透结局,事情发展到最后,失去了控制。
这么说吧,在没有开始这场浩劫之前,程朱理学是有名的,但并不是主流思想,其他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还在的。
这次浩劫,直接促使程朱理学迅速改变策略,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就只为迎合后世中国帝王的统治的需要,禁锢世人的思想,使得中国,不管是在文明还是科技发展上都越来越落后,导致了清末任人宰割的种种悲剧。
百家争鸣的局面,殊为不易,实际上其他各家各派人员都很凋零,但这次打击面太广了,直接把其他学派打击得不敢抬头,不少学派基本上都断了传承,朱熹都被弄死了。
问题是理学的人数,太多了啊,等到韩侂胄死了,还能有好果子吃?要不是韩侂胄在南宋朝廷,干活的时间太长,事儿做得不少,实在是不能不写,要是换了个人你看看,百分百历史上查无此人,就算如此,韩侂胄在历史上,能给个奸臣是因为实在没地方可放,要是有更差的,绝对是最差的。
陈赓将军,曾说过一句话:“越军与法军真是一对绝妙的对手。”
在开禧元年,也就是公元1205年,由头是一个进士上言“乘机以定中原”,宋宁宗和韩侂胄,起用了辛弃疾、陆游等人,并听从他们的建言,当时朝野一片声音就是抗金,为了打赢这场敌我实力悬殊的战争,韩侂胄不惜倾囊而出,“输家财二十万以助军”。
韩侂胄,对战略局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在经过了金宣宗时代的黄金时期之后,金国是每况愈下,曾经的女真勇士变得贪生怕死,并且,北方的蒙古游牧民族不断南侵,使得金国在北方边境也玩起了壕沟堡垒这一套。
为了这次北伐,不管是朝廷还是军民都做足了准备,可惜,事情不密,出现了内部叛徒,但其实也不要紧,军民情绪高涨,金国其实是纸老虎,全靠虚言恫吓,恰在此时,朝中主降派抬头,史弥远是主降派的带头大哥。
公元1200年,韩皇后死了,也就是韩侂胄的侄女死了。
公元1202年,宋宁宗立杨氏为皇后,韩侂胄对此事曾经表达了反对意见,因此杨皇后对韩侂胄,心怀怨恨,杨皇后的在政治上和她的哥哥杨次山,都是主降派,她叫皇子询给宁宗上书,说韩侂胄想重启兵戈战事,宁宗没有搭理他们。
公元1207年11月24日,在这些人的指使下,中军统制、权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人,在韩侂胄上朝时突然袭击,将他截至玉津园夹墙内害死,事后才奏报给宁宗。在韩侂胄死后,军政大权都被杨皇后和史弥远控制,紧接着,把苏师旦处也死了。
这还不算完,按照金国的无理要求,把他们俩的脑袋割下来,派使臣送去金朝,又一次完成了投降;同时,南宋朝廷恢复了秦桧的申王、忠献等“待遇”。
南宋,在开禧北伐受挫后,也就是开禧三年下半年,宋、金基本上,就和议内容已经达成了共识,战争结束已然在望。
然而,实际上,韩侂胄,也并没有坚持要再度用兵,金国,也并没有要把韩侂胄视为首谋,他的脑袋,也不是签订和约的必要条件,他的死不是投降派和主战派的矛盾,而是杨皇后等人与他不可调和矛盾的结果。
史载,金国之主在听说韩侂胄被杀后,曾大喜曰:“除掉韩侂胄之流,金不足忧也!”(这与岳飞当年被杀的情形何其相似)
敌人金国人,对韩侂胄的态度却令人尊重, 他们把韩侂胄的首级给予了厚葬,就葬在他曾祖父韩琦墓的旁边,并且给了一个恰当的谥号“忠谬侯”,说他“忠于谋国,谬于谋身”。
忠缪的意思是说,忠心为自己的国家,但对自己考虑得太少,敌人这么尊敬他,也不晓得南宋朝野的心里,是何滋味!
“缪”,作为谥号有三种意思:一为“名与实爽曰缪”,即名不副实;二为“布德执义曰穆”,缪通穆;三则是“奸诈”,正如秦桧的谥号“缪丑”。
元朝一代名相脱脱,对他的评价挺中肯的:章谊有蹇谔之节,肖胄席父祖之荫,二人多所论建,奉使不辱,亦可取矣。
以韩侂胄的政治手段来说,“布德执义”显然是称不上的,大概率还是说他名不副实、奸诈。
这是一个被阿谀奉承惯坏了的官二代,狂妄自大,且与现实脱节。北宋缺将,南宋缺相,这句话能说出来,本身恐怕也有着韩侂胄的一份功劳吧。
韩侂胄,他的结局竟然是“函首畀金”,这种丢人现眼的行为,彻底把赵宋王朝的底裤扒了个精光,自此人心尽丧,别说一般民众,就算是南宋的士大夫,在看到韩侂胄、苏师旦的下场,谁还肯为这样的朝廷卖命?赵宋王朝从此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再也不可能凝聚起人心,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2025-04-25 22:47:42
2025-04-25 17:11:24
2025-04-25 17:09:09
2025-04-25 17:06:54
2025-04-25 17:04:39
2025-04-25 17:02:25
2025-04-25 17:00:10
2025-04-25 16:58:01
2025-04-25 16:55:40
2025-04-25 16:53:26
2025-04-25 11:05:12
2025-04-25 11:02:57
2025-04-25 11:00:42
2025-04-25 05:04:27
2025-04-25 05:02:12
2025-04-24 15:28:03
2025-04-24 15:25:48
2025-04-24 15:23:33
2025-04-24 15:21:19
2025-04-24 15: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