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网袜这么大的网,脚脚是怎么放进去的?”你直接说好不好看吧
2025-04-25 22:58:56
征方腊——盛世梁山的谢幕
山岭崎岖水眇茫,横空雁阵两三行。
忽然失却双飞伴,月冷风清也断肠。
梁山军马征讨王庆得胜回京,路经秋林渡口,浪子燕青巧施箭法,射落南飞鸿雁数只,赢得阵中一片喝彩。彼时,率大军凯旋的宋公明,却睹物伤情,内心凄惨,向小乙哥备诉怅然之情,“天上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并作了开始的那首诗。一语成谶,毛遂自荐去征讨占据江南八州二十五县的方腊,终究是渐失臂膀,损兵折将,以致凋零殆尽,英雄往事烟消云散,徒令后人唏嘘不已。
忆往昔,水泊梁山替天行道,招揽四方英豪,忠义堂天罡地煞一百零八人石碣受天,上应星曜,聚义于此。三打祝家庄,大破高唐州,荡平曾头市,杀得高俅童贯大军闻风丧胆,何等豪气冲天。为求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在忠君报国思想的引导下,梁山全伙大招安,欲扶大厦于将倾,为风雨飘摇的北宋赵家王朝平复江山。风萧萧兮苏杭亦寒,英雄去兮终几人还!破大辽,征田虎,平王庆,梁山军马同去同归,未曾折得半个兄弟;奈何江南一行,挫动锐气,三停去了两停,水浒之势去也,只能空追忆忠义堂的兄弟情意了。
也许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一场战役,但是作为英雄的膜拜者,我宁愿相信这一场梁山好汉的浩劫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想评论征方腊的对与错,英雄已逝,就请成全了他们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在这里只想对南征过程中的是与非做一点总结,告慰英雄。
一.对于招安,梁山好汉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
在绝大多数看过小说或影视作品的读者来看,梁山的衰败是由以宋江为首的招安派投降朝廷为起点并最终万劫不复,连幸存的许多好汉也没能逃脱奸臣的迫害。不可置疑,宋江是招安最坚定的拥护者,忠君报国的传统观念已深深融入到他的骨子里,在宋江的眼里招安是梁山兄弟最正确且唯一正确的道路;另外军师吴用也是宋公明的铁杆粉丝,再辅以众多先前入伙梁山的官府将领及贵族豪门,他们构成了支持招安最稳固的统一联盟,这一部分大约占了三分之一数量的好汉。除此之外,因慕名宋江而投靠梁山的好汉,大多数也是对其忠心耿耿,瞻前马后,有点失去原则的接受了招安,这一部分也占了近三分之一。由此看来,其实梁山绝大多数好汉就算谈不上支持招安,但还是甘心接受招安的。
若要论到反对招安的好汉,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三个首当其冲。但是这三个人真的是如书中所写到的毫无保留的反对招安,与朝廷水火不容吗?首先,李逵是一个杀人成性,几乎没有什么主见,只是因及时雨的十两银子便死心塌地追随恩人的莽汉,虽是反对招安,或许是习惯了自由自在,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绿林生活,但却唯命是从,忠一不二,对梁山的招安大势不会形成阻碍;然后对于鲁智深,花和尚原本是一个提辖,也是官府人员,只是看不惯奸臣当道,乐于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为避官司才皈依佛门。鲁达有一副真性情,敢做敢当,应该说他反对招安是发自内心的,促使他做这种决定的原因是厌恶奸佞之臣,嫉恶混沌世道。最后,对于武松,表面上确实是极力反对招安,可从他的一番话里却能察觉到武二郎隐藏的另一面。在离开白虎山孔家庄,宋江劝武松同去清风寨时,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里也很明显的点出了武松只是碍于自身罪重,无处安身,心里还是真切的希望招安,以求清白之身的。更何况在哥哥被毒害后,武松首先想到的还是走官府渠道来伸冤,即使自己犯事之后,也去投案自首,他骨子里始终是想活在主流的生活当中,而没有与官府对着干的念头。
以上三人大致可以代表梁山反对招安的势力,其实说到底反对的并不是招安本身,也不是北宋赵家朝廷,更多的是奸佞之臣;再而言之,受招安时也未曾有哪怕一个好汉离去。由此可见,对于招安,不排除极个别反对,但总体来说梁山人马还是认同回归朝廷,顺从大义的。
二.征方腊过程中,梁山损兵折将的原因何在?
《水浒传》中,虽然在宋江的带领下最终瓦解了方腊的叛军势力,但梁山人马损失也不遑多让,那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一战跌落神坛,出征归来只剩27人,不胜唏嘘。究其原因,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方腊强大的实力
做个对比,梁山军马润州城分兵时,宋江,卢俊义各分得3万人马,水军至多有1万余众,合7万左右;而方腊一边,仅仅杭州城一处便有7万人马守城,差距一目了然。虽说北宋朝廷也有军马支援梁山大队,可主要的任务是守卫攻打下来的州县,直接参与战斗的次数实在有限。另外方腊手下能征善战之将颇多,绝非泛泛之辈,南离将军石宝,尚书王寅,宝光如来邓元觉,皆是有勇有谋的大将,与梁山五虎将伯仲之间,诚难应对。客观来说方腊的实力是超出梁山的。
2.南方地势复杂,易守难攻
习惯了北方平原上的征战,再加上梁山水泊的天然屏障,宋公明往往战无不利,难逢敌手。可这一次,挥师南下,面对崇山峻岭,大江大河,完全失去了天时地利的优势。在身后朝廷的催促下有些城池又不得不硬攻强打,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太子方天定坐镇的杭州城,悍勇如徐宁,索超,刘唐,张顺般英雄魂归于此;小养由基庞万春挂帅的昱岭关,史进,石秀等六员好汉化作南柯一梦;石宝邓元觉坚守的乌龙岭,惯于翻山越岭的解氏兄弟难逃粉身碎骨厄运。险要的地势让宋军吃尽苦头,大折锐气;就连封神的水军也是在此一败涂地,颜面尽失。
3.战斗的性质
不比以往的征战,方腊是公然自立为皇帝,妄与北宋朝廷分庭抗礼的国家领袖,跟宋江的决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会讲究江湖道义的。先前征讨地方军阀时,被生擒的好汉一般不会立即被处死,第一选择是解送上级邀功求赏。可方腊是绝不会善待俘虏的,一旦被生擒只有死路一条。杭州城郝思文被凌迟碎剐,头颅挑于城上;清溪县阮小五卧底暴露,被娄丞相擒拿杀害;阮氏兄弟另一人阮小二,不愿吃他拿去受辱,兵败自刎而亡。另外,方腊阵方也善于暗器伤人,死于毒箭,飞刀者不计其数,可怜霹雳火,灭地竟无声。残酷的战争性质决定了梁山的巨大死伤。
4.梁山军马自身的问题
首先,过往的辉煌战绩让梁山好汉引以为傲,可恰恰也是这份荣光招致了不可挽回的落败。很多好汉凭着一腔自信冲锋陷阵,无视敌军的诱敌深入,亦或是义气用事,弃长就短,最终沙场折戟。董平不顾带伤之后顾,冲动之下与张清独闯独松关,张清放弃飞石绝技,选择本不擅长的枪战,东平东昌二将魂归一处;索超,刘唐,鲍旭,水火二将之辈,自恃其勇,妄自争功,结果身陷圈套,枉送了性命。其次,没有完备详细的攻城计划,走一步看一步,一招不成便换另一招,结果就是付出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在攻杭州和乌龙岭时尤为明显;最后,部分人才的提前离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梁山好汉作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一清先生公孙胜的缺席让包道乙、郑魔君为虎作伥,斩杀王英扈三娘,废掉武行者一臂。而神医安道全的离去也是致命的,杭州城病倒十余员将佐,征战过程中负伤者亦是很多,奈何良医难寻,只能眼睁睁看着众人接连身死。由此可见,这支队伍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加速了梁山好汉的沉重损失。
三.征方腊过程中,梁山军采取了哪些策略?
1.分兵
分兵攻打,两路并进,逐个击破这是梁上军马征讨方腊总的战略,也是必须要采取的战略。首先,方腊占据江南八州二十五县,势力范围广;其次,南征必须要尽量缩短时间,保证粮草,士气的充足;第三,朝廷的督战让梁山军顾不得兵困马疲,必须速战速决,答复朝廷。在南征过程中,主要有两次主要的分兵:润州城兵分三路,宋江攻打常、苏两州,卢俊义攻打宣、湖两州,其间又分独松关、德清县两路,水军攻取江阴、太仓、昆山、常熟东部沿海地区,三路军马在杭州汇合;取得杭州城后再次分兵进军,宋江取乌龙岭、睦州,卢俊义取昱岭关、歙州,于清溪县合兵攻打方腊贼巢。
总的来说,分兵战术的选择相对合理,两路并进,压缩了作战时间,并集中兵力取最强杭州城,充分发挥了梁山将领人数上的优势,是南征的决胜关键。遗憾的是不能人尽其用,取得最佳的作战效果。
2.诈降
诈降在南征过程中被使用过很多次,尤其是对于一些急难攻取的州县更是获得了极佳的效果,很好的减少了损失。首先攻取第一州润州便是采取了这一策略,借送粮之故轻松拿下;其次在苏州也是假装南军运兵甲船只,打破城门;最后在清溪县同样采用了这一策略,只是方腊军已是强弩之末,效果不很明显,还搭上了阮小五。
这一战术在进军初期运用的比较到位,尤其是克服了江湖作为城池的这一天然屏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知为什么后期更多的是选择硬打硬攻。
3.里应外合
也是一种运用比较多的战术,尤其表现在取杭州时。当面对杭州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之时,解珍解宝立功,截获方腊船只,并派人伪装成难民混入城内,里应外合,攻下江南第一大州,否则的话,不知还要拖延多久时间,损失多少兵力;其次在常州,金节归顺朝廷,诈败得城;柴进燕青打入方腊内部,合力斩杀南国猛将方杰。这些都是这一战术的很好应用。
4.绕道夹击
主要表现在攻取乌龙岭。乌龙岭易守难攻,更兼大将石宝邓元觉把守,这最后一道屏障相当棘手。幸亏探得小道,透过乌龙岭,先取睦州城,然后两侧夹攻乌龙岭,可惜方腊不肯发兵救助,就算石宝英雄了得,也只能落得个拔刀自刎的结局,告慰了死在其手的梁山5位好汉英灵。攻破乌龙岭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这意味着方腊最后一道屏障也已溃败,因此这一战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梁山好汉全伙受招安,成就了后世英名,却也让自己走上了彻底的败落。难评是与非,愿存水浒梦,待到忠义堂前拜,义气千古长存。
2025-04-25 22:58:56
2025-04-25 22:56:41
2025-04-25 22:54:26
2025-04-25 22:52:11
2025-04-25 22:49:57
2025-04-25 22:47:42
2025-04-25 17:11:24
2025-04-25 17:09:09
2025-04-25 17:06:54
2025-04-25 17:04:39
2025-04-25 17:02:25
2025-04-25 17:00:10
2025-04-25 16:58:01
2025-04-25 16:55:40
2025-04-25 16:53:26
2025-04-25 11:05:12
2025-04-25 11:02:57
2025-04-25 11:00:42
2025-04-25 05:04:27
2025-04-25 05:02:12